仙手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动态 > 仙手聚焦

脑卒中后的心理干预策略

2019-11-07

     脑卒中后的心理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后焦虑、抑郁不仅影响康复,尤其增加病死率。文献报道卒中后的抑郁发生率:国外20%-50% ,国内20%-67%。中年组56% 。

     脑卒中患者因为突然的打击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疾病折磨,往往产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疾病敏感、关心,向医护人员就病情刨根问底,向病友“学习取经”,或翻阅大量相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主动地把握病情。在此过程中,患者随着病情的起伏,时悲时喜,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 、烦闷情绪时现。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有些患者甚至发生人格上的变化,如从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生命形态转化为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变得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积极意义
卒中病人不单单需要细致的人文关怀,还需要寻找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卒中患者正确接纳自己与自己的疾病,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号等。给患者以来自医、护的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因卒中所致的恐惧不安。
心理治疗强调人的心理功能是在不断变化、可调节的,心理治疗的出发点是给患者以来自医生的心理支持,帮助卒中患者能够尽快接纳变化中的自己和自己的疾病,客观认知卒中事件本身,调整患者对卒中的消极认知,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缓解患者因卒中所致的恐惧不安;支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治。
    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是人文关怀,临床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均应是有效的。
(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干预方法

(2-1)脑卒中后出现焦虑和抑郁性障碍原因包括:
  ① 脑卒中时脑血一流异常变化,额极与边缘系统遭受损去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特别是神经递质5-轻色胺减少。
  ② 卒中突发事件产生应激反应。
  ③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康复不如心愿及其他经济、家庭、工作等因素。
  ④ 中年卒中病人在社会心理因素方而表现更突出。此时中年病人正是功能鼎盛时期,一经遭受疾病带来的致残、经济压力、生活质量突降、社会活动减少等打击,更容易会产生精神、情绪的抑郁焦虑。
(2-2)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
  ①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恶劣心境,前者主要源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如现实功能的衰退,人际关系的减少,对人生的认知;后者具有生理病理基础多见于额叶、颞叶的病变。
  ② 焦虑: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对未来充满担忧和困惑,情绪焦躁不安,肌肉紧张,甚至出现慢性疼痛。
  ③ 其他精神情感问题
  ③-1、强迫症状:多表现为行为刻板。
  ③-2、违拗:偏执、认死理。
  ③-3、易激惹:对生活中的事情,易感到不顺心,易激易怒,给人一种不近人情的感觉。这种消极的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接近,而且极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③-4、依赖感增强:由于患者病后受到医护人员和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懒惰。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总希望他人多照顾、关心自己。
  ③-5、敏感:患者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担心家人不再关心自己,同事、领导不再尊重自己,甚至听人低声说话,也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
  ③-6、逃避:有意识的逃避现实和无意识的否认自己的病情。
  ③-7、淡漠:在情感方面对现实的反映冷淡、兴趣大幅度降低。
  ③-8、害羞:自卑、低自尊、脱离现实的对自己的现实功能评价过低,自我价值感弱化。

     (2-3)卒中后心理障碍阶段性特征
    卒中后的患者,其心理变化过程符合重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在此我们区分的阶段性特征,只是将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标定,其中部分心理反应会是重叠的。
急性期:无意识反应、精神恍惚、嗜睡、情感反应淡漠或易激动、偏执。
恢复期:焦虑、抑郁、懊恼、敏感、逃避、依赖、偏执、易激、违拗、强迫、自卑。
后遗症期:焦虑、人格改变、自卑、进入病人角色、接纳现实、心理恢复平衡。
    (2-4)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干预方法
    心理治疗实施过程中,治疗师与患者间的治疗关系在起作用,治疗师是具有一定资格的医疗人员,以真诚、热情、尊重、认真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一种互信关系,这种关系可明显缓解患者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卒中后心理障碍患者的个体心理差异比较大,心理治疗师要根据患者间的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这是对卒中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
对于以社区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卒中单元心理干预,患者及其家属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以专业医护人员为主导的医疗模式,转向以患者、家属为中心,社区医疗为支撑的模式上来,患者及其家属将完成从被动的被治疗对象、执行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结合卒中后心理障碍的类型和阶段性特征,以及相关文献,将心理干预方法进行优化。
   1、心理评估: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观察、面谈,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进行SAS、SDS和简单智能测试,对患者的一般性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做心理干预。
   2、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卒中患者一般性心理特点和患者具体心理反应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应对策略尝试性指导。
   3、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
   4、协助患者及家属保持、调整、重新构建当下的互动关系。
   5、以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理论,作为心理干预的主要理论框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干预技术。
   6、心理干预疗程设置初期为每周2-3次,2周后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地具体情况延长至每周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个小时。具体结束时间由专业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商定。
   7、可根据治疗需求在治疗间期及治疗结束阶段,重复SAS、SDS测试。
   8、在与患者及家属的的工作过程中,使两者形成新的适应患者未来生活的互动(关系)模式。
例如脑血管病患者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语言障碍,而病变都在大脑优势半球,损伤了语言中枢,语言障碍往往使患者因不能表达自已的要求,不能说出自已的病情而焦急、烦燥,甚至发脾气。此时需要医护人员配合患者家属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表情,准确判断患者的心意,恰当回答和处理患者的要求,同时积极训练患者用喉部发“啊”声,或者通过咳嗽或用火柴诱导发音,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能发音的患者在康复师的帮助下对着镜子发音,跟随他人发音和说词汇,以后让患者自已练习,由易到难.由短到长.以达到恢复言语功能的目的。

qrcode_for_gh_f56d26ffcc0b_344 (1).jpg


标签

联系我们

1.png  公众微信号  丨  2.png  官方手机站

1552010340809408.png

青岛市市南区银川西路20号

0532-5552 8558

营业执照  鲁ICP备18050676号-1

在线客服
分享 一键分享